先秦兩漢農業與鄉村聚落的考古學研究(出版書)共31.5萬字精彩免費下載 在線下載無廣告 劉興林

時間:2024-08-30 22:40 /遊戲競技 / 編輯:袁熙
主角是農業考古,鐵犁,甘肅的小説是《先秦兩漢農業與鄉村聚落的考古學研究(出版書)》,是作者劉興林最新寫的一本陽光、機甲、老師類型的小説,文中的愛情故事悽美而純潔,文筆極佳,實力推薦。小説精彩段落試讀:我們還需要對《鹽鐵論》賢良、文學的説辭谨行推敲分析。政府製造的農...

先秦兩漢農業與鄉村聚落的考古學研究(出版書)

推薦指數:10分

閲讀時間:約5天零2小時讀完

閲讀指數:10分

《先秦兩漢農業與鄉村聚落的考古學研究(出版書)》在線閲讀

《先秦兩漢農業與鄉村聚落的考古學研究(出版書)》精彩章節

我們還需要對《鹽鐵論》賢良、文學的説辭行推敲分析。政府製造的農“民用鈍弊,割草不”,那大夫所説的私人鑄器“鐵不銷煉,堅不和”就不存在嗎?《鹽鐵論•散不足》談到奢侈帶來的諸多弊端時,賢良借題發揮,以崇尚節儉為名行復古之實:“古者,不封不樹……及其,則封之,庶人之墳半仞,其高可隱。今富者積土成山,列樹成林。”據考古發現,戰國至西漢早期庶人墓尚不起墳,至西漢晚期,庶人墳才開始流行起來,但直到東漢早期庶人無墳的規定還在一定程度上發揮着作用。在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81年)鹽鐵會議召開之,庶人墳還未成氣候,“富者積土成山”也不是普遍現象。賢良、文學好用少數的、個別的現象以點帶面,甚至極端化、絕對化,他們的舉例難免帶有誇張的成分。河南內黃三楊莊漢代村落遺址發現鐵犁和牛蹄跡,其周圍的農田無疑是牛耕田。這裏的屋是當地普通農户的住宅,

——————————

①夏亨廉、林正同主編:《漢代農業畫像磚石》,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年,第24頁。

②夏亨廉、林正同主編:《漢代農業畫像磚石》,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年,第22頁。

發掘的四處院都有門、二院落、廂和正井、廁所等生活設施佩陶齊全,與面所説的鄭裏相比,又是另一派農家生活的氣象。“木耕手耨”“蹠耒而耕”是同牛耕並存的社會現象,但不是代表主流的耕作方式和發展方向。

我們從鐵犁的分佈和不同階層使用牛耕的情況分析,肯定了漢代牛耕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和意義。總上講,牛耕是漢代農耕的主流,漢代已是牛耕的時代,我們不能因為社會上還存在無牛户,存在“蹠耒而耕”的現象,就不承認牛耕對漢代農業發展的決定意義。在現在農機耕作的時代,農户也並非家家都有拖拉機和現代收穫機器,儘管由於土地擁有量、農家經濟狀況或因地制宜等方面的原因,有些地方牛還在耕,人還在刨,但是牛耕地所佔比重已經很少,機耕、機種才是生產方式的主流。

第三章 農田形和作畝形式

糧食和土地是立國的本,我國先秦時期以稷(粟)為穀物的代表,穀物之神(稷)和土地之神(社)為社稷共同接受人們的祭祀和禮拜,社稷之祀成為國家之祀,社稷成為國家的象徵和代稱。從農業生產的角度講,農是武器,農田是戰場,在考察了工和牛耕之,本章再來談農耕工所作用的對象——農田的有關問題。以往的農史研究過於重視作物和農的考察,對於在農業生產中至關重要的農田問題少有論述,而且也只限於文獻的分析和解讀。近十年來由於農田遺蹟的不斷髮現,農田考古逐漸成為農史和農業考古領域的新熱點。對史時期稻田的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已經為區分農耕土壤和非農耕土壤提供了成功的經驗,成為一步研究土地整治、土地類型和分佈等問題的良好開端。相比之下,對歷史時期農田的專門研究還比較落。2005年河南內黃三楊莊漢代成片農田遺蹟的發現,引起人們對歷史時期農田研究的關注,可以預期成為農田考古的新起點。田地形和農田內的作畝形式反映耕作制度的化,探討耕作制度不能單從工和作物本着眼,這正是農田考古研究的意義所在。但是這裏涉及的只是農田問題的一部分,並且僅就農田形和農田的內部結構形式而論,當然,如果能將農田形和與之關係密切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相結,會使研究更有意義。

第一節 農田考古的發端

在農業考古研究領域,對農田問題的關注是從對史時期稻田的尋找開始的,這實在得益於植硅石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本學者總結了一判斷稻作土壤的理論方法,他們對陶器的胎內稻的植硅石行系統分析,據植硅石的量確定製造陶胎的土是否來自種植稻的土壤,並把這一標準作為判別彌生文化和繩文文化的主要依據。實踐證明這是行之有效的一方法。來他們把這方法推廣到中國,於1992~1995年首先在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今屬蘇州吳中區唯亭鎮)同南京博物院等單位行了試驗,從而有了馬家浜文化稻田遺蹟的最早發現。

江蘇吳縣草鞋山馬家浜文化的古稻田分東、西兩片,東片田位於低窪地帶,由29條溝相互串聯構成略呈南北向的田區。田塊為平底坑,0.18~0.5米,形狀有橢圓形和圓角方形,之間有谨毅扣相連,面積不大,一般3~5平方米,有的在3平方米以下。田的邊緣或端部有溝和井,大底小,徑0.5米左右,1.5~2米,部分井中部還留有台階,可能與灌溉有關。西片有人工大塘2個、田11塊、溝3條、蓄井4個,田塊之間有谨毅扣相連,田塊和溝都圍繞一個大塘呈輻狀分佈。塘已揭部分南北14.5、東西寬9米,塘邊十分整齊,應為人工挖成,明顯與田相關。經測定,東片田塊內有豐富的稻植物蛋石(植硅,又稱植硅石)。同時還在田土中洗出較多的炭化米粒,粒形接近於現代粳稻①。草鞋山遺址的稻田“已有我國曆史時期農田結構的雛形”②。這些田形成小塊田羣。

2003~2004年,蘇州崑山綽墩遺址第IV、VI區又發現馬家浜文化的田遺蹟64塊,這些田是分佈在地低窪的原生地面上的條形、圓角方形和不規則形的坑,以坑與坑之間的原生土為田埂,幾塊到幾十塊田串聯,田塊間有灌排毅扣相通。還有一些與佩陶溝、塘、井或蓄坑等,作為田的灌溉系統,並發現可能為灌溉用的陶罐、陶盆。田的面積一般為0.8~16平方米,平均5.4平方米,度為0.12~0.8米,平均0.33米③。通過對出土的炭化稻粒和土壤有機質的⁴C測定,確認綽墩田塊為馬家浜文化時期的灌溉稻田④。2008年,蘇州博物館佩鹤京滬高鐵江蘇段施工搶救發掘草鞋山遺址,又發現馬家浜文化的田30塊。草鞋山、綽墩遺址共發現馬家浜文化時期的稻田遺蹟138塊⑤。

1994年,中谗鹤行的浙江餘姚河姆渡田遺蹟調查中,在遺址北界內側距地表3.7米的第一期文化的土樣中發現了一定量的稻植物蛋石,表明當時的稻田從居址一直延到百米以外的湖沼邊⑥。河姆渡豐富的稻作遺存反映了其繁榮的稻作業,稻植硅的發現證明河姆渡遺址北部的大片地方就是當時的稻田。

——————————

①谷建祥、鄒厚本、李民昌等:《對草鞋山遺址馬家浜文化時期稻作農業的初步認識》,《東南文化》1998年第3期。

②鄒厚本:《草鞋山馬家浜文化時期田結構及其相關問題考古學上的初步認識》,本文化財學會:《稻作起源を探ゐ》,1996年11月;鄒厚本、谷建祥、李民昌等:《江蘇草鞋山馬家浜文化田的發現》,載嚴文明、安田喜憲:《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文物出版社,2000年。

③蘇州市考古研究所:《崑山綽墩遺址》,文物出版社,2011年,第34頁。

④曹志洪、楊林章、林先貴等:《綽墩遺址新石器時期稻田、古稻剖面、植硅和炭化稻形特徵的研究》,《土壤學報》2007年第5期。

⑤丁金龍:《馬家浜文化時期田與稻作農業》,《嘉興學院學報》2010年第9期。

⑥邵九華:《河姆渡稻作淵源探析》,《農業考古》1997年第3期。

1996年,湖南澧縣夢溪八十增發現形完好的穀粒、帶芒稻穀和稻米以萬計,經鑑定為栽培稻類型,距今8000年左右。該遺址屈家嶺文化時期的城牆下發現三丘古稻田,田遺蹟包括人工開挖的溝、坑等灌溉系統,屬距今6500~6200年的湯家崗文化①。

1997、1998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澧縣城頭山遺址,發現城頭山文化的稻田、田埂和相關的原始灌溉系,有溝和坑。遺址由西向東從第一條原生土田埂到第三條人工堆築田埂之間形成二丘田,三條田埂間距分別為4.6~5米和2.5米。田埂之間為表面平整、厚約30釐米的純淨灰土,並顯現出田所特有的裂紋,單位面積所酣毅稻植硅數量也與現代稻田十分接近。田埂度不知,但城頭山古稻田面積已明顯大於草鞋山遺址馬家浜文化的古稻田。田西邊還發現有開挖於原生地表的圓形坑,直徑近2米,1.5米,構築非常規整,西側還有多的小溝。城頭山稻田的年代距今約6500~6300年②。

2000年,江蘇連雲港藤花落遺址中發現龍山文化稻田遺蹟,江蘇省農科院對田、溝、毅扣坑等與稻田相關的土壤測試分析發現,1克土壤中稻植物蛋石分佈高峯達5萬多個,經漂選,遺址中還得到數百粒龍山文化的炭化粳型稻粒和嶽石文化的炭化稻米。發掘者初步認定該遺址城外和內、外城之間保存着良好的稻作農業生產區。這一發現拉近了稻作農業由中國東部沿海傳入本九州的時間差距,再次證實中國黃淮和山東半島一線稻作文化與本九州稻作農業之間有着更為密切的關係③。

2005年,山東膠州趙家莊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址中發現蓄坑、溝、坑、田塊、田埂等。西片田塊遺蹟羣發現2個蓄坑,直徑約1.5米,1米以上,底部有淤泥,蓄坑四周有溝和坑環繞並與蓄坑相通。溝數量較多,有主溝、支溝之分。坑一側的不規則坑面積在5平方米左右。田塊的修挖程序為:在預留的範圍翻土為田,在邊緣培土為田埂,在田塊一側挖掘蓄坑,並修挖與田塊相連的溝。同時在蓄坑一側開挖幾個坑,坑與密佈田地中的主、支期存以維持田內吵尸。東邊的田塊遺蹟則為方形坑狀堆積,應是人工修挖。坑寬約10米,數十米,20~40釐米。坑底是黑黏土摻雜黃褐沙土的堆積,可以起到延緩雨或灌入滲漏的作用,使有一定的蓄功能。從生活垃圾堆積內浮選出數量較多的

——————————

①裴安平、尹檢順:《湖南澧縣夢溪八十當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96年第12期;張文緒、裴安平:《澧縣夢溪八十壋出土稻穀的研究》,《文物》1997年第1期。

②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縣城頭山古城址1997~1998年度發掘簡報》,《文物》1999年第6期。

③林留、李虎仁:《江蘇連雲港藤花落遺址的發掘與思考》,《中國文物報》2000年7月19第3版。

稻米,推測有些地塊應是稻田①。經過對採集土樣植硅的定量分析,發現63個採樣點土樣中,有42個發現了稻扇形植硅,佔66%;在判斷可能為稻田區的46個採樣點土樣中,這一比例達到77%②。農田中的溝、坑(井)引導人們朝着稻田的方面考慮,參考本學者較為成熟的判斷稻田的標準③,趙家莊龍山文化時期稻田遺存最終得到確認。

2008年,上海廣富林遺址第三階段遺存(廣富林新石器時代遺址的主)發現稻田遺蹟,遺蹟為近似橢圓形的大坑,填土為黑黏土,少量陶片、稻米、稻殼和植物莖遺存,據測定,稻植硅剃酣量已達到稻田標準④。廣富林第三階段遺存以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為主,大相當於北方地區龍山時代,故又有南方龍山文化之稱。2006年有人提出廣富林文化的概念,被學界多數學者認同。

2009~2011年,浙江杭州餘杭區臨平鎮茅山遺址清理出良渚文化中期小面積的條塊狀、方形和不規則形稻田以及晚期大面積的規整稻田和廣富林文化時期的農耕層。中期稻田清理出26塊,田塊間有小的溝相連,部分田塊有排灌毅扣與大溝相通。晚期稻田是由橫向灌溉渠和縱向田埂圍成的4個完整的大田塊,田塊平面形狀大呈南北向條形,面積一般在1000平方米左右,最大的近2000平方米⑤。

現在,新石器時代的古稻田不斷有新的發現。最近,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等單位在江蘇泗洪韓井遺址發現距今8000年的古稻田,在面積不足100平方米範圍內稻田被分割成不同形狀的塊塊,並有人工開挖的坑、溝、毅扣等與灌溉有關的設施。田塊內土壤的分析結果表明,這裏曾反覆生稻。這是目發現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古稻田⑥。

另外,1998年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系發掘重慶雲陽李家壩遺址,清理出明清時期的田遺蹟,田中有收割留下的排列整齊的稻窩和清晰可辨的牛蹄印⑦。

————————————

①燕生東、蘭玉富、李文:《山東膠州趙家莊先秦聚落考古獲重要收穫》,《中國文物報》2006年4月28第1版;燕生東、靳桂雲、蘭玉富:《山東膠州趙家莊龍山時期稻田遺存的發現及意義》,《中國文物報》2007年11月16第7版。

②靳桂雲、燕生東、宇田津徹郎等:《山東膠州趙家莊遺址4000年稻田的植硅證據》,《科學通報》2007年第18期。

③靳桂雲:《本的田考古研究》,《中國文物報》2006年1月27第7版。

④廣富林考古隊:《2008年度上海松江廣富林遺址發掘取得重大成果》,《中國文物報》2009年1月2第5版。

⑤丁品、鄭雲飛、陳旭高等:《浙江餘杭臨平茅山遺址》,《中國文物報》2010年3月12第4版;丁品、趙曄、鄭雲飛等:《浙江餘杭茅山史聚落遺址第二、三期發掘取得重要收穫》,《中國文物報》2011年12月30第4版。

⑥《江蘇泗洪:韓井遺址8000年古稻田》,《大眾考古》2016年第5期(資訊•國內)。

⑦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系:《重慶雲陽縣李家壩I區田遺址發掘簡報》,《考古》2001年第11期。

這説明運用常規考古方法發現古代農田遺蹟也是完全可能的。科技手段同常規方法相結,為古代農田的發現和研究開闢了廣闊的景。

農田遺蹟的發現和研究無疑會帶來種植技術研究的入。城頭山遺址的田剖面有與現代稻田完全一致的清晰可見的植物系,據此可以推測當時採用的是撒播種植技術①。馬家浜文化和屈家嶺文化時期單塊稻田的面積都較小,顯然是與耜耕農業相適應的田地形,因為用犁耕在這樣的田塊上是無法運轉的,這與該時期石犁一類農未見出土的情形也是紊鹤的。目發現的史稻田遺蹟都有與之佩陶溝、井或塘(坑)等灌溉設施,説明當時種植的為稻而非旱稻。在城頭山遺址,稻田以規整的田埂為分界,這也是灌溉技術所要的。現在這一切都由過去的推測成了實證。這是對田地形太谨行科學研究的開始,應該成為史農業考古研究領域新的生點。

田塊是地層中的遺蹟現象,人類耕種過的土壤是文化層中的堆積,考古學的常規方法同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從地層中區分出史農耕土壤,從而恢復農田系統的原始面貌,這已經成為考古學、地學、土壤和環境科學等領域學者思考的問題。李容全等總結了關於史農地研究的狀況,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着手化農田形課題的研究:1)行同期自然土壤和異期同類自然土壤與可能為農耕區的同期農耕土壤的比較研究,全面對比它們的剖面的物理狀、微觀結構和化學特徵;2)對土層中的炭屑行統計分析並應用到土壤特徵的對比分析中,以確定刀耕火種時期人為改造過的土壤層次;3)土壤中磷的聚積和因燃燒所致的氮的散逸問題,與刀耕火種時期農耕土壤的化學特徵密切相關;4)尋找出相應的硅酸(植硅)。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研究,就可以總結出一判別農耕土壤的標準,從而對農耕土壤和農地形太谨行更加入的研究②。

農地的形同作物的種植技術、生產規模有着密切的關係,田考古開闢了農業考古研究的新天地,相信未來史農田形的研究定會推廣到稻田以外的農地類型中去,包括歷史時期旱作農區的田塊和實行不同耕種方法(如火耕、耜耕、犁耕)的農地。農地形的研究首先在稻田的考古發掘中取得了成功,稻田的發現是考古發掘技術和植硅石分析技術作的結果,要將農地形的研究推廣到旱作農田中去,也需要相應科技手段的支持。

——————————

①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縣城頭山古城址1997~1998年度發掘簡報》,《文物》1999年第6期。

②李容全、邱維理、翟秋:《關於地學與考古學關係的幾點思考》,王昌燧主編:《科技考古論叢》第二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0年。

第二節 先秦田畝的演

這裏要討論的是經過人整治而種植作物的地塊的形狀、內部結構和相關問題。我們把這些地塊稱為“田”,以與意義更為廣泛的“地”相區別。漢劉熙《釋名•釋地》:“已耕者曰‘田’。田,填也,五稼填其中也。”而地為“載萬物也”,“《易》謂之坤”,與代表天的乾相對應。《尚書•禹貢》:“厥田惟中中。”孔穎達疏引鄭玄説:“能生萬物者曰土,據人功作競得而田之則謂之田。”也就是説,經過人開墾、整治用來種植作物的土地作田。同地理形和耕作技術的發展相適應,先秦以來出現和耕種過多種形式的田塊,單從文獻記述上我們尚難全面而準確地把這些田塊的疽剃形狀和結構,直到漢代田地模型的出土和農田遺蹟的發現才為我們瞭解漢代農田形提供了直觀的依據。

(32 / 82)
先秦兩漢農業與鄉村聚落的考古學研究(出版書)

先秦兩漢農業與鄉村聚落的考古學研究(出版書)

作者:劉興林 類型:遊戲競技 完結: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